2012/13年對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評審局)來說是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一年。
過去一年,評審局見證了新學制下首屆香港中學文憑試順利推行。由於「雙軌年」畢業生人數倍增,令評審局處理的評審與評核個案顯著增加。同年,我們亦應教育局邀請參與籌備資歷名銜及資歷架構學分兩項計劃,藉建立縱向的學分累積及轉移制度,推動資歷架構的垂直銜接。
儘管面對各種轉變和挑戰,評審局仍堅守使命,繼續提供多元化的質素保證服務,並致力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在報告期內,經評審局評審的本地及非本地課程達180個,其中包括學術、職業訓練及內部培訓課程,涵蓋資歷架構第一至六級。此外,我們亦處理超過3,300宗學歷評估、1,800宗持續進修基金課程及接近600宗持續專業進修課程的評核申請。
創新求變 實踐理念
2012年7月,評審局位於小西灣的新辦事處正式落成啟用。全賴秘書處所有同僚齊心協力,我們才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順利完成搬遷。新辦事處的設計既配合評審局的未來發展需要,亦可增進秘書處內部的溝通。它更為我們提供寬敞和靈活的空間,以舉辦各類型工作坊、研討會和其他能力提升活動。
評審局進駐新辦事處當日,秘書處亦正式以新組織架構運作。我們經過深入檢討後,決定將架構重新以職能劃分,讓評審局能更好地履行其法定職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我們相信新組織架構能更有效地整合評審局不同範疇的服務,加強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協同效應,使我們能夠更迅速和周全地應付未來各種轉變和挑戰。
優化評審模式
在2012/13年,評審局推行了一系列提升質素保證工作的措施,當中一項重點工作是檢討自2008年資歷架構推行以來沿用至今的評審模式─「四階段質素保證程序」。評審局就是次檢討成立了一個督導委員會,領導我們進行廣泛的諮詢和全面的檢討工作。有關「四階段質素保證程序」的修訂建議已於2013年3月獲評審局大會通過。
新修訂模式把評審過程中的「輔助期」訂為常規程序。「輔助期」一方面有助提高新營辦者對評審要求的認知,另一方面亦可為具成功評審經驗的營辦者提供一個較簡易的評審程序。評審局會於2013年下半年度為新修訂的評審模式進行先導研究。我們期望各界參與,助我們確立和實踐修訂方案。
提升質保能力
評審局在2012年展開了一項資訊系統基建發展計劃,目的為建設一個既安全又與時並進的資訊科技環境,以支援評審局多元化的服務。計劃包括建立統一的數據庫和中央資料儲存庫,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強評審局內部訊息交流,促進我們與持份者的溝通。
除致力提升服務質素外,我們亦積極推廣及傳播質素保證的良好作業模式。去年,我們一共舉辦了五十多項能力提升活動,包括培訓工作坊、研討會和簡介會,以提高營辦者和評審局專家的質素保證能力。此外,我們亦舉辦了多場諮詢會,聽取營辦者對公開評審報告摘要的意見。隨著教育環境趨向多元化和國際化,我們相信一個公開透明的制度有助建立公眾對質素保證工作的信心,亦能讓市民在作出選擇前掌握充分的資料。
加強夥伴關係
過去一年,評審局繼續與本地持份者保持緊密聯繫,並積極參與地區及國際性活動,拓展國際網絡,與海外質素保證機構建立夥伴合作關係。2013年初,評審局與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大學評價 • 學位授與機構再度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並首度合作舉辦了一個工作坊,探討兩地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挑戰。
我們又透過參與多個國際會議、安排員工到海外機構交流以及接待訪問團體,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質素保證從業員交流知識和經驗。為進一步了解各地的學歷評估制度,評審局派員到澳洲全國海外技能認可處進行短期實習;我們亦接待了一位來自新加坡私立教育理事會的評估人員進行短期工作交流。評審局透過形形色色的交流活動,了解國際質素保證的趨勢和發展,確保我們的工作模式與世界接軌。2013年在台北舉行的亞太地區質素網絡研討會暨周年會員大會上,評審局獲大會頒發「亞太地區質素網絡大獎」,肯定我們推動國際交流和合作的努力。
惜別與道謝
這是我擔任評審局總幹事期內最後一份年度報告。能夠在評審局轉型和新發展的關鍵時刻略盡綿薄之力,我感到十分榮幸。我感激過去五年評審局大會成員給予我的寶貴意見和指導,以及秘書處上下所有同僚的支持和付出。我亦要感謝各持份者對評審局工作的支持,與我們建立真誠可貴的夥伴關係。
評審局大會成員、秘書處同僚、我們的合作夥伴,特別是教育局,以及各持份者,包括評審局專家和教育及培訓課程營辦者,大家雖然崗位有別,但目標一致,彼此都為建立一套健全的外部質素保證機制而努力,使評審局成為享譽國際的質保機構。過去,評審局充分發揮維護和促進本地教育和培訓質素的角色,以嚴謹的質素保證程序贏得海內外廣泛認同。我深信評審局在新任總幹事李經文教授的領導下,將繼續秉持其使命和核心價值,開拓另一階段的發展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