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2008-2009年報

Content on this page requires a newer version of Adobe Flash Player.

Get Adobe Flash player

English

Content on this page requires a newer version of Adobe Flash Player.

Get Adobe Flash player

主席序言
 
 


主席
廖約克博士, SBS, JP

課程銜接 理想實踐

宋達能勳爵於2002年提交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的報告中描繪了十年後香港高等教育的遠景:

「高等教育界最低限度會在兩方面取得增長。首先是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的人數,應較現時為多。雖然本報告書並沒有建議提高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的入讀率,使之超逾目前的18%目標,但我相信院校必須增加二年級及以上學士學位課程的名額,以便可以取錄修畢副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與此同時,社區學院的蓬勃發展,亦會刺激高等教育界的學額進一步擴充……副學士學位課程將發展成為入讀大學的另一途徑。」

「我們毋須增設新的公帑資助院校,也可以達至上述的增長。由私營機構提供的教育機會則會隨市場形勢而增加:包括本地的教育機構……若經濟情況許可,一些私人財團更可能在香港營辦私立大學,為香港提供高等教育方面的服務。」

報告發表之後,香港專上教育的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然而基於各種理由,教資會資助院校提供的「額外名額」並未能滿足普遍需求,令「社區學院蓬勃發展」成為空談。多間教資會資助院校提供的副學士學位課程在商業角度而言無疑非常成功,但七年過去,整體局面與宋達能勳爵的期望仍然相去甚遠。

儘管如此,由於社會進步,市民財富日增,公眾更著意追求大學學位的資歷,甚至認為擁有學位是理所當然之事。因此,學士學位課程的需求在過去20年急增。這是全球大勢所趨,更是傳統上重視教育的東方社會自然的發展。與同類的發達城市比較,香港在大學學位的供求方面仍未趨於平衡。副學士學位正是實踐此目標的另一途徑和機會。副學士學位亦可以被設計及標榜為學生建立事業的階梯。然而,由於市場接納程度不一,副學士可能還需多等數年才能建立其社會地位。最近政府接納副學士資歷為若干公務員職位的入職條件,是正確的發展方向。

副學士學位要獲得肯定,必須讓大部分修畢副學士課程的學生有機會升讀學士學位課程,這表示大學學額(即大學第二/第三年的學額)及課程種類(即不同領域和針對參差能力水平的學科)都需要增加。即使已具備這兩項條件,我們還需要一個重要的機制才能順利過渡——銜接機制,或具體的說:銜接協議(見附註1)。銜接協議確保修畢副學士學位的學生可升讀其他常規大學。其實,成功的社區學院或大專學院往往能與知名的大學制訂銜接協議,帶來理想的大學升學比例。學生於入讀時已清楚知道要達到的水平,以保證可以入讀大學,完成餘下兩年的課程。眾所周知,香港不少年輕人都選擇這種升學途徑,但往往為家庭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事實上,很多這類大專學院都依賴外來學生支付的高昂學費來支持學院的運作。

已故評審局成員David Dunkerley教授(見附註2)於教資會今年展開的高等教育檢討提出以下的意見:

「多年來,香港政府意識到年輕人對高等教育的殷切需求,但卻嚴格限制大學學額,令我大惑不解。數以千計的學生因此要到海外升讀大學,令學生、家人以至香港經濟都負上沉重的財政壓力,還有社會和機會成本仍未計算在內。海外大學亦因為學費上的差異,爭相招攬香港的學生。」

香港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增加大學學額和課程種類。宋達能勳爵預視的遠景短期內未能實現,而Dunkerley教授描述的情況在可見將來仍會持續。目前,香港的副學士課程營辦者能自由與本地及海外大學簽訂銜接協議,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實際可行的選擇,同時亦有助本地高等教育院校作好準備,升格成為正規大學。然而,這些課程營辦者必須首先建立信譽,憑著優秀教育者的熱誠與目光,在短期內建立龐大的教育網絡。政府和大型院校的協助當然是不可或缺的。根據美國的成功經驗,香港的社區學院理應能夠提供同樣優質的教育和升學前景,抒解本地家庭的困擾,並在教育體制中開闢一片多姿多彩的天地。




廖約克博士, SBS, JP


附註1: 在澳洲和美國教育制度中,銜接或具體的課程銜接指專上學院之間比較銜接課程的內容。換言之,課程銜接指一間學院把本身的課程或要求與另一間學院已完成的課程作業進行配對。經過課程銜接後,學生日後轉校後,便毋須再次修讀過去已經修畢的課程。

銜接協議指社區學院或大專學院與大學或提供學士學位課程的院校之間所訂立的合約。當社區學院或大專學院的學生符合協議內的若干先決條件時,畢業後便可保證升讀大學或高等院校較高年級的課程(如第二/第三年課程)。

附註2: Dunkerley教授在過去25年曾於香港多個教育崗位作出貢獻,包括擔任評審局成員16年,是評審局最資深的成員。Dunkerley教授於2009年7月溘然長逝,評審局各人均深感惋惜。